“大科研”体系建设激发创新活力动力 |
||
|
||
需求牵引,新型推进剂不断取得突破;领域拓展,研发多款无人机助推器,合作单位延伸至国内主要的无人机专业研发及生产单位;信息赋能,自主研发集视频实时预览、录像回放、智能预警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识别安全管理系统,助力管理水平提升……这是“十四五”以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化研究院集团山西北方兴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以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发展的一项项生动实践。 “十四五”以来,北方兴安深入学习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集团公司2021年度科技创新工作会议精神,聚焦自主创新,优体系、搭平台、强激励、育人才,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建设,为公司坚定履行强军职责、提升战略地位、实现高质量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贡献了兵工力量。 优体系,精准引导创新 今年,公司整合内部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架构,构建形成聚焦主业、错位发展、高效协同的“1+4+7+N”大科研体系,即1个管理部,全面统筹科技创新工作;4个研究所,明确主要职能,优化整合相似相近职能,进一步“瘦身健体”;7个科研室,分别设在各个分厂,作为所在单位的研发创新和技术保障支撑机构,确保科研生产承接有序、运行平稳;N为创新平台及行业优势资源等。围绕产品发展和技术研究两条主线,制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与运行方案》《工艺体系构建实施方案》,建立产品全寿命周期设计师、工艺师系统,健全创新链条,形成协同发展的稳定框架和重点领域布局,充分发挥领域的技术优势,形成创新要素更加合理、运行更加高效、支撑更加有力的技术创新体系能力。 搭平台,加快成果转化 “十三五”期间,公司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王兴治为特聘院士,聘请行业内外18名首席科学家、院校教授、专家,组建公司专家智库;成立山西省固体推进剂技术创新院士工作站;与高校、院所联合创建了产业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创新基地、特种装备创新产研基地、山西省腐殖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十四五”以来,新成立了国防科技工业工艺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山西省某推进剂研究技术创新中心;围绕六大产品领域及其技术支撑,组建了9支科技创新团队,充分利用创新平台,进一步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以需求为牵引、项目为抓手,在推进剂技术、高分子材料等方面集智攻关,强化基础应用研究和新工艺研发,突破瓶颈技术,促进成果转化,提升了各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地位。 强激励,释放创新活力 今年,修订《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实现产品全寿命周期激励,即由原来的新产品成果转化奖励,转变为从配方研制、项目立项、产品批产到后期服务等全研制过程全部在制产品成果转化奖励,并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提成比例和产品范围,营造崇尚创新、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坚持凡是创新即有奖励,将项目建设、工艺创新、人机隔离、合理化建议、党员创新工程、QC、五小创新等均纳入奖励范围,让每个人都能在“大科研”体系中各展其能、各尽其才,让创新人才在科技创新以及成果转化中得到合理回报,进而提升公司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5月10日,公司召开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会,对“十三五”以来在公司科技与管理创新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11个团队进行了表彰,累计奖励785万元。 育人才,提升创新动力 完善《骨干人才管理办法》,形成五级科技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通过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和外聘专家团队、科技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实施青年英才计划、加强院企合作、每年选派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赴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交流学习、邀请专家授课、举办科技专题讲座等方式,各层面多渠道加强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2020年,培养出中国兵器科技带头人、中国兵器青年科技带头人各1人。2021年,荣获工信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4项,19项专利获得授权,1人入选集团公司“青年英才”培养计划,特种动力装置技术创新团队被授予山西省首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凸显,为企业科技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冯潇) |
||
关闭窗口 |
| ||
| ||
| ||
|